“走进世界”系列文章,均出自“好保游”团队原创,且所介绍的国家均为团队近一年之内到访的国家,在商务对接与当地旅游领域均有深度切入。
因长期为当地华人同胞提供承保服务,对各国情况了解详实,特将实用信息整理分享,与君共赏。
世界很大,我们用脚步为您丈量;
信息颇杂,我们以专业为您筛选!
在东南亚的蔚蓝海域与茂密雨林之间,马来西亚像一块被时光精心雕琢的彩色琉璃——马来族的藤编花纹、华族的青瓷釉彩、印度裔的孔雀图腾在这块土地上层层叠叠,淬炼成独一份的南洋风情。
(马来西亚标志性建筑双子塔)
它不是悬浮于海面的单薄符号,而是由多元文化根系紧紧缠绕的立体国度,每一寸土壤都藏着跨越世纪的故事。
今天,就让我们拨开热带雨林的晨雾,走进神秘南洋。
展开剩余95%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核心区域,国土神奇地被南海分隔为东、西两部分。西马犹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盘踞在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山水相依,南与新加坡隔柔佛海峡深情对望,东临浩瀚南海,西濒繁忙的马六甲海峡。而东马则稳稳扎根于加里曼丹岛北部,与印尼、菲律宾、文莱为邻。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节点,马六甲海峡更是全球航运的“生命线”,每天无数船只穿梭于此,承载着世界贸易的繁荣。
(马来西亚位置)
马来西亚拥有3420万(2025年7月数据)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口,宛如一个庞大的文化“大熔炉”。马来西亚城市化率已达77.4%,吉隆坡、槟城等城市聚集了全国近四成人口。
全国划分为13个州和3个联邦直辖区,总面积达33.05万平方千米(比我国云南省面积小4.6万平方公里),从西马的13.2万平方千米到东马的19.8万平方千米,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独特的故事。这里,现代都市的繁华与原始自然的静谧和谐共生。
(马来西亚地图)
马来西亚国旗又称“辉煌条纹”,由14道红白相间的横条构成,象征着马来西亚13个州和联邦政府的紧密团结。旗面左上方有一深蓝色长方形,内有一弯黄色新月和一颗14角的黄色星。新月代表着伊斯兰教,14角星则寓意着马来西亚的13个州和联邦政府共同守护国家。
(马来西亚国旗)
国徽中心图案为盾徽,盾面被分成5部分,分别代表着马来西亚的不同区域和文化。盾徽上方绘有一弯新月和一颗14角星,与国旗元素呼应。两侧各站着一头马来虎,象征着马来西亚人民的勇敢与力量。底部的饰带上用马来文写着“团结就是力量”,深刻诠释了这个多元国家的核心精神。
(马来西亚国徽)
马来西亚的国花——大红花,亦被称为朱槿,自1960年起便担任着这一殊荣。其绚烂的红色不仅象征着勇敢与强大的生命力,更代表着马来西亚国家与国民生生不息的成长。
(马来西亚国花——朱槿)
一
马来西亚的基本情况
1.气候
马来西亚紧临赤道,属于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终年沐浴在赤道的阳光下,年平均气温在25.4℃左右,四季如夏,温差极小,即使在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波动也不过1℃,4月至6月相对炎热些。全年降雨充沛,年均降雨量高达3085.5毫米,没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11月和12月降雨略多。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降水,滋养出繁茂的热带雨林,让马来西亚成为动植物的天堂。
2. 语言
马来语作为国语,是马来西亚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但由于历史上长期与外界交流以及多民族融合,英语在这里也广泛通行,无论是商务场合还是日常交流,英语都能畅行无阻。
同时,华语在马来西亚也有着深厚的根基,尤其是在华人聚居区,普通话、粤语、闽南语等方言随处可闻。此外,印度裔带来了泰米尔语等语言。走在马来西亚街头,仿佛置身于一场语言的狂欢派对,各种语言交织。
3. 宗教
伊斯兰教是马来西亚的国教,约60%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在城市和乡村,随处可见宏伟壮观的清真寺,尖塔高耸入云,宣礼声悠扬回荡,虔诚的信徒们每日按时礼拜,遵循着伊斯兰教的教义生活。
除了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也在这里拥有众多信众。华人社区的庙宇中香烟袅袅,印度教的神庙色彩斑斓,基督教的教堂庄严肃穆,不同宗教和谐共处,共同描绘出马来西亚宗教信仰的多彩画卷。
4. 自然资源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是全球重要的资源出口大国。在广袤的热带雨林中,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珍稀木材,如橡胶木、柚木等,使其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
同时,马来西亚还是世界第二大棕榈油及相关制品生产国,大片的棕榈种植园绵延不绝,为全球市场提供着大量优质的棕榈油。此外,其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也储量可观,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5. 饮食习惯
马来西亚美食融合了马来、华人、印度及其他文化的特色,堪称一场味蕾的环球旅行。
沙爹,将腌制好的肉串放在炭火上烤至滋滋冒油,搭配特制的沙爹酱,浓郁的香味令人欲罢不能;椰浆饭,用椰浆蒸煮米饭,再配上炸鸡腿、花生、黄瓜等配菜,一口下去,椰香、米香与各种食材的香味完美融合;娘惹菜则是融合了中国菜与马来菜风味的独特菜系,酸甜可口的叻沙、软糯香甜的娘惹糕点,每一道都让人回味无穷。
(沙爹肉串)
此外,印度飞饼、咖喱鱼头、肉骨茶等美食也在马来西亚的美食版图中占据重要地位。
6. 货币与经济数据
马来西亚货币为林吉特(ringgit),1林吉特约合0.23美元,1.7人民币(汇率参考至2025年8月中旬数据)。
2024年全年,马来西亚GDP较2023年增长5.1%,按现价计算达到1.93万亿林吉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142美元。
近年来,其通货膨胀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和自然资源产业协同发展。在国际贸易中,马来西亚凭借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占据着重要地位,产品畅销全球。
7. 基础建设
在城市中,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吉隆坡的双子塔更是成为马来西亚的标志性建筑,直插云霄,展现着现代建筑的雄伟风姿。
(马来西亚标志性建筑双子塔)
交通方面,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高速公路连接着各个城市和地区;铁路运输也较为发达,总体来说在马来西亚出行还是相当便利的。
在航空领域,马来西亚拥有多个国际机场,与世界各地紧密相连,吉隆坡国际机场更是东南亚重要的航空枢纽之一。
同时,通信网络覆盖广泛,5G技术逐步推广,为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
8. 经济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地区的重要经济体,仅次于新加坡和文莱。
2024年,马来西亚国内生产总值为19311.25亿林吉特,GDP增长率为5.1%。
不同工种、工作经验不一,月薪会有所变化,据相关统计,马来西亚全年平均月薪约为6540林吉特(11120人民币)。林吉特虽非绝对稳定货币,但在东南亚货币中属于波动可控的币种,其稳定性足以支撑日常贸易与投资活动。
马来西亚的华人是该国多元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因此马来西亚对华人种族的倾向性也是较强的。其祖先主要来自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广东、福建两省为主,此外还有部分来自广西、海南等地。历史上,从明清时期开始,就有大量华人因躲避战乱、寻求生计等原因,陆续迁徙至马来半岛及周边地区,他们凭借勤劳与智慧,在当地扎根并逐渐发展壮大。
在行业分布上,马来西亚华人在多个领域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力。在商业领域,华人经营的中小企业遍布各地,涉及零售、餐饮、贸易等多个门类,不少家族企业经过世代传承,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商业集团,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制造业中,华人在电子制造、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表现活跃,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此外,在金融、房地产、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领域,华人也积极参与其中,为马来西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着重要力量。同时,华人在农业领域也有涉足,主要从事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与加工等业务。
甚至连马来西亚首富,都是华人:郭鹤年于 1923年出生,祖籍福建,被誉为"亚洲糖王"、"酒店大王",马来西亚首富。创办了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世界知名的豪华酒店集团,品牌包括香格里拉酒店、嘉里酒店、今旅酒店)还有丰益国际(全球最大的棕榈油加工商和贸易商之一,旗下拥有众多知名食用油品牌,如金龙鱼)。
(马来首富郭鹤年先生)
9. 历史
①古代王国时期:海上贸易的十字路口
早在公元初,马来半岛就已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公元2世纪,羯荼国(位于今吉打州)作为东南亚早期海上强国,与印度、中国保持密切往来,考古发现的梵文碑铭和中国青瓷碎片,印证了其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质。7-13世纪,三佛齐王国(以苏门答腊为中心)将势力延伸至马来半岛,佛教与印度教在此盛行,马六甲地区逐渐成为区域贸易中心。
15世纪初,满剌加王国(马六甲王朝)崛起,创始人拜里米苏拉以马六甲为都城,通过联姻与宗教融合(王室皈依伊斯兰教)巩固统治。在郑和下西洋期间,满剌加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印度贸易的中转站,鼎盛时期控制了马六甲海峡的航运霸权。1511年,葡萄牙殖民者攻陷马六甲,满剌加王国灭亡,其王室后裔在柔佛建立新政权,延续马来文化传承。
②殖民时代:列强争夺的南洋疆土
1641年,荷兰击败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将其纳入荷属东印度(今印尼)版图,重点发展香料贸易。18世纪末,英国势力进入马来半岛,通过签订条约逐步控制槟榔屿(1786年)、马六甲(1824年从荷兰购得)和新加坡(1819年),组成“海峡殖民地”,成为大英帝国在东南亚的战略支点。
19-20世纪初,英国通过“保护国”模式将马来半岛九个苏丹国纳入势力范围,推行“分而治之”政策,同时引入华人和印度劳工开发锡矿与橡胶园,形成“马来人掌权、华人经商、印度人务农”的族群分工雏形。北婆罗洲(今沙巴)和砂拉越则先后被英国探险家与公司控制,成为英属殖民地。二战期间(1942-1945 年),日本占领马来亚,短暂打破殖民秩序,但也激化了各族群矛盾与独立意识。
③独立与建国:从分裂到统一的艰难历程
二战后,英国恢复殖民统治,但民族独立浪潮席卷东南亚。1946年,英国试图将马来半岛、新加坡、沙巴、砂拉越合并为“马来亚联邦”,因马来人反对(担心丧失特权)而夭折,次年改为“马来亚联合邦”,保留苏丹王权与马来人特殊地位。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在东姑阿都拉曼领导下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成员国。
1963年9月16日,马来亚联合邦与新加坡、沙巴、砂拉越正式合并,成立“马来西亚”。然而,族群矛盾与政治分歧导致新加坡在1965年8月9日退出联邦,成为独立国家。
此后,马来西亚经历了“五一三事件”(1969年族群冲突),推动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通过扶持马来人经济地位维护社会稳定,同时逐步摆脱对英国的依赖,在1981-2003年马哈蒂尔执政期间,大力发展制造业,推动经济腾飞,跻身“亚洲四小虎”行列。
④现代发展:多元社会的挑战与融合
进入21世纪,马来西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面临族群和谐、政治改革等挑战。2018年,反对党联盟首次赢得大选,打破执政联盟长达61年的统治,标志着民主进程的突破。如今,这个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及原住民共同组成的国家,正在差异与共识中前行。
10. 中马关系
马来西亚与中国关系紧密,是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友好交往的典范,体现为传统友好、互利共赢且与时俱进。
两国交往始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汉朝时羯荼国便与中国往来;明代郑和多次到访满剌加,留下三保山等遗迹。
下面的视频取自“好保游”项目总监张申先生在马六甲的随拍讲解:
19世纪后,中国东南沿海华人迁徙至此,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 “娘惹文化”。
娘惹文化
“娘惹文化”是15世纪中国东南沿海移民与东南亚马来人通婚形成的土生华人族群创造的独特文化。“娘惹”(Nyonya)源自闽南语“娘仔”(指年轻女子),后成为该社群女性称谓,男性称“峇峇”(Baba)。
这种称呼不仅是对性别身份的区分,更暗含着对其文化特质的认可——娘惹群体既传承中华文化传统,又熟稔马来习俗,是两种文明交融的鲜活载体,“娘惹”一词也因此成为这一独特文化的符号象征。
1974年5月31日两国建交,是东盟较早与中国建交的国家。2004年确立“战略性合作关系”,2013年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在多边框架协作密切,马来西亚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2023年双边贸易额2036亿美元,涉及电子、棕榈油等领域。中国企业参与吉隆坡地铁等项目,马来西亚产品也大量进入中国。2024年签署经贸合作五年规划,拓展新领域合作。
2019年两国人员往来超400万人次,中国是马来西亚最大游客来源国。马来西亚有17所孔子学院,汉语学习热度高,两国高校合作密切,“中马友好年”等活动加深民众友谊。
如今,中马关系向“命运共同体”发展,是不同制度、文化国家友好相处的典范。
二
马来西亚的冷知识
1.马来西亚是世界上唯一
轮流担任元首的君主制国家
马来西亚是选举君主制国家。最高元首(国王)并非世袭终身制,而是由9个世袭苏丹州的统治者(柔佛、彭亨、雪兰莪、森美兰、霹雳、吉打、吉兰丹、登嘉楼、玻璃市)组成统治者会议,每5年轮换一次,任期内不得兼任本州苏丹。
(现马来西亚最高元首易卜拉欣)
元首更像是国家象征和宗教领袖,实权在议会和总理手中。这种独特的制度在全球独一无二。
马六甲、槟城、沙巴和砂拉越这4个州,历史上没有形成类似的世袭苏丹统治体系。
2. 坐拥世界上最大的花——莱佛士花
莱佛士花是植物界的“巨无霸”,直径能铺开 1.4米,沉甸甸地压在藤蔓上,足有10公斤重。但它的“个性”比体型更惊人:刚绽放时带着一丝淡香,没过多久就变身“恶臭担当”,那股腐肉般的气味能飘出老远,偏是这股味道,能精准引来苍蝇等食腐昆虫,心甘情愿替它传播花粉。
(莱佛士花)
这种花活得低调又“任性”:从花苞冒头到完全盛开,要熬足9个月,可花期却短得像一场仓促的约会,最多撑不过一周。花谢后,它会塌成一团焦黑的粘稠物,仿佛从没开过。更特别的是,它压根不长根、茎、叶,也不会进行光合作用,全靠偷偷钻进葡萄科崖爬藤的身体里“蹭饭”。
3. 西马去东马曾经要带国内护照
听起来是不是不可思议?同一个国家,串个门居然要带国内护照。
2006年以前,马来西亚西部居民想去东部(沙巴、砂拉越),得像出国一样揣着“国内护照”,而且最多只能待3个月。直到2006年政策放宽,如今西马人揣着身份证就能跨区(仍需要盖一枚本地章,有效期为90天),省了不少麻烦。
更有意思的是时差:1982年之前,东马时间比西马快30分钟,打电话都得算着时差。直到 1982年元旦,政府把西马时间调快30分钟,全马终于“准时”了。
4. 闪电最多的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是出了名的“闪电王国”,尤其雪兰莪州的梳邦,一年里240天都能看到闪电划破天空,平均下来,每1.5天就有一场“电光秀”。这全因它挨着赤道,雷暴爱往这儿凑,抬头看天,说不定下一秒就有银蛇窜过。
不过小游悄悄说,这地不适合爱发誓的人来。
(马来西亚闪电时的夜景)
5. 两个国庆日,藏着不同的故事
马来西亚人一年要过两个“国庆”:8月31日是国家独立日,纪念挣脱殖民统治的日子;9月16日则是马来西亚日,为了纪念1963年的这天,沙巴、砂拉越与马来半岛正式牵手,组成了如今的联邦国家。两个日子,一样的自豪。
三
马来西亚的世界遗产
详细介绍:
1. 京那巴鲁国家公园(Kinabalu Park)
作为东南亚最高峰(海拔4095米),这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拥有超过4500种动植物,包括世界最大花朵“莱佛士花”。公园内的生态系统从低地雨林延伸至高山草甸,被称为“植物学家的天堂”。
2. 姆鲁山国家公园(Gunung Mulu National Park)
以全球最大的洞穴系统闻名,包括可容纳波音747的“鹿洞”(Deer Cave)和世界最长的地下河“清水洞”(Clearwater Cave)。公园内的“刀石林”(Pinnacles)是45米高的石灰岩尖峰,堪称地质奇观。
3. 马六甲历史城区与槟城乔治市(Melaka & George Town)
这两座城市是古代马六甲海峡贸易的核心枢纽,融合了马来、中国、印度及欧洲殖民文化。马六甲的荷兰红屋、圣保罗教堂遗址,槟城的姓氏桥、乔治市壁画,均是多元文明共生的见证。
视频取自“好保游”项目总监张申先生在槟城乔治市的观光解说:
4. 霹雳州玲珑谷考古遗址(Archae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Lenggong Valley)
这里发现了东南亚最古老的人类骸骨(约1.1万年前的“霹雳人”),以及180万年前的石器工具,证明该地区是人类早期迁徙的重要节点。
5. 尼亚国家公园洞穴考古遗产(Niah Caves)
洞穴内保存了4万年前现代人活动遗迹,包括东南亚最古老的壁画(约1.2万年前),以及旧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工具、陶器碎片。这里是研究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实证。
如果你正计划去马来西亚,现在真的太方便了——2025年中马双向互免签证的政策落地后,揣着护照就能说走就走,不用再对着签证表格熬夜填信息,也不用等审批,单次能待上30天,足够把这片土地的好风光慢慢看遍。
走在吉隆坡的街头,你会撞见肤色各异的笑脸:马来小贩用带着南洋腔的中文喊 “来尝块沙爹”,华人店主递上冰镇的薏米水,印度大叔的拉茶在铜壶里划出弧线。往南去马六甲,踩在荷兰红屋的红砖路上,海风里混着椰糖的甜和香料的辛;往北到槟城,壁画里的骑楼和现实中的老街重叠,随便拐进一条巷弄,炒粿条的镬气能勾着你走半条街。
要是爱自然,婆罗洲的雨林里藏着惊喜:基纳巴卢山的晨雾像纱巾裹着峰顶,姆鲁山的洞穴里,钟乳石在手电光下泛着玉色的光。大可以慢慢走,慢慢听——毕竟,最好的旅行,从来都该这样轻松又真切。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湖南省亚金配资-免息配资平台-用杠杆炒股-杠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