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旅顺口,有一座塔,静静地矗立在白玉山顶。
它不算宏伟,也谈不上惊艳,但它的故事,却足以让世界两大强国都为之“头疼”。
苏联人来了想立刻炸掉,日本人自己也曾动过拆除的念头,可偏偏中国,在面对国内外巨大的“拆除”声浪时,最终选择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方案:
不拆,但要彻底改造。
一座塔的“原罪”
要理解这盘棋,得先看懂这座塔的“原罪”。它的原名叫“表忠塔”,一听就不是什么善茬。
展开剩余89%1904年,日本和沙皇俄国为了争夺中国东北的利益,在中国领土上大打出手,史称“日俄战争”。结果,日本惨胜,夺取了旅顺口的控制权。
为了纪念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两万多名日军,更是为了向日本天皇“表达忠心”,日本决定在旅顺的制高点白玉山上修建这座“功德碑”。
塔从1907年动工,耗时两年半建成,高66.8米,塔尖被设计成一颗炮弹的形状,寓意“战火长明不熄”,军国主义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这座塔的每一块石头,都浸透着中国人的血泪。
修建过程中,日军强征了约两万名中国劳工。在繁重的劳役和日军的非人虐待下,数千名劳工惨死山下,尸骨无存。因此,当地百姓私下里从不叫它“表忠塔”,而是称之为“白骨塔”。
建成后,这里成了日本殖民教育的工具。他们强迫中国的学生每月前来参拜,企图磨灭中国人的民族记忆。
正因为如此,当历史的车轮滚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苏联红军进驻旅顺时,他们看到这座塔的第一反应就是:拆掉!
对于苏联人来说,这座塔的意义截然不同。日俄战争是沙皇俄国近代史上的一大败笔,是国家级的耻辱。
而“表忠塔”正是日本人用来炫耀这场胜利的产物,它就像一根钉子,死死地钉在俄国人的耻辱柱上。苏联人觉得这塔碍眼,甚至计划爆破后将塔的石料运回莫斯科,以泄心头之恨。
但这个计划最终被中国工程师以技术原因拦下了。
理由很充分:爆破工程浩大,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威胁到山下数万居民的生命安全。
苏联人虽然愤愤不平,但也只能作罢,最后只是铲掉了塔身上的日文碑文,砸碎了铜匾。
时间来到1953年,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访华,再次向周恩来总理提议拆掉此塔。赫鲁晓夫的算盘打得很精,他建议在原址上建一座更高的、纪念苏联红军的塔。
面对这个提议,周恩来总理的回应掷地有声:“中国的土地,决不能再给侵略者立牌坊!”一句话,直接回绝。
有趣的是,想拆这座塔的,不止苏联人。日本人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想法。
二战结束后,急于摆脱军国主义历史包袱、重塑国际形象的日本,一度认为这座充满侵略色彩的“表忠塔”是个累赘,不利于自己的“洗白”。
然而,到了1980年代,当中国人自己发出拆塔的呼声时,日本的态度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当时,一位抗战老兵参观后悲愤交加,认为此塔是“国耻之塔”,连夜写下万言信要求拆除。随后,更有73位老兵联名上书,陈述当年中国劳工的悲惨遭遇,在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消息传到日本,日本右翼团体迅速成立所谓的“保护表忠塔委员会”,募集资金进行游说。
日本驻华使馆也频繁接触中方,暗示拆塔可能会影响当时的中日贸易关系。日本的一些学者和议员更是抛出了“文化无国界”、“世界文化遗产”、“中日友好见证”等论调,极力反对拆除。
从“自己想拆”到“拼命阻挠别人拆”,这种自相矛盾的态度,恰恰暴露了其背后真正的意图:他们不是在保护文化,而是在保护一段被他们美化了的侵略史。
“就不拆”的智慧:从“耻辱碑”到“历史镜”
面对苏联的建议、国内的呼声和日本的施压,中国政府在1985年做出了最终决定:不拆,但必须进行彻底的“去殖民化”改造。
这是一个堪称“神来之笔”的决策,它体现的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更高明的斗争智慧。
拆掉一座塔很容易,但随之消失的,可能是一段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物证。一旦拆除,日本右翼便可以借此大做文章,甚至反咬一口,说中国在主动抹去“历史记忆”。
保留它,但彻底改造它,就是从侵略者手中夺回对这段历史的解释权。
于是,“表忠塔”这个充满殖民色彩的名字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中性的地理名称“白玉山塔”。
塔顶炫耀武力的太阳纹饰被铲除,换成了代表新中国的五角星。
塔内所有吹嘘“战功”的日文铭文被彻底清除。
经过这一系列操作,这座塔的性质被彻底改变。它不再是日本的“表忠塔”,而是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它所讲述的故事,不再是侵略者的“荣耀”,而是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与不屈的抗争。
中国的做法,可谓是“诛心”。
所谓“诛心”,就是从精神和心理上击垮对手。苏联想拆,是因为它象征着俄国的失败;日本右翼想留,是想保留一份军国主义的念想。中国选择“就不拆”,恰恰是抓住了这两者的痛点。
对俄国人来说,塔虽然还在,但它的意义已经被中国重新定义,不再是单纯纪念日俄战争的胜负。
对日本右翼而言,这更是绝妙的“反杀”。他们费尽心机建起一座炫耀武功的纪念碑,结果现在这座碑原封不动地立在那里,却变成了一面照射他们侵略罪行的“照妖镜”。
他们越是将其视为“圣地”,这面镜子就越能刺痛他们。侵略者想流芳百世的证据,最终变成了遗臭万年的罪证,这比单纯的物理摧毁要高明得多。
最后,这彰显了一个成熟大国的历史自信。
一个真正强大和自信的民族,敢于直面历史上所有的伤痛和屈辱。选择保留白玉山塔,并非认同其建造的初衷,而是将其作为一本活生生的、无法篡改的教科书,时刻警示后人“落后就要挨打”的血泪教训。
逃避和抹去历史,并不能让伤痛消失。
只有正视它,理解它,并从中汲取力量,才能避免历史的悲剧重演。
发布于:河南省亚金配资-免息配资平台-用杠杆炒股-杠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