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帆
从独行到同行,真诚是她在清华找到归属感的“必杀技”。她叫戴锦卉,是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协会前任会长,也是地学系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生活中的戴锦卉
她与心协是怎样相识?如何能一直保持松弛感?又做了什么,才把心协经营成“家”一样温暖的港湾?
爱情团体治愈失恋,让她从“心”出发
戴锦卉和心协的缘分,始于秋天收获的温暖。
“一年级的时候,我挺迷茫的,对清华没什么归属感。”彼时,初来到清华园的她,刚迈入读博的新阶段,喜欢参加各式各样的校园活动。
一次偶然的机会,刚结束一段感情的戴锦卉,在“清华小清心”公众号上看到了以爱情为主题的团体辅导招募,于是便怀着试一试的心态报了名。
展开剩余90%在为期2个月的8次团体辅导中,她在老师带领下,和小伙伴们体验爱情萌芽、生长、起伏以及结束等不同阶段,通过游戏和交流等形式重新认识爱情的本质。
“老师很专业,特别有热情和能量,帮我解决了情感的很多困惑。”这次团体辅导不仅加深了她对爱情的理解,更让她感受到来自师长朋辈的善意与温暖。
戴锦卉参加心理中心的活动
渐渐地,戴锦卉爱上了心理中心的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她都不愿错过这种放松身心的绝佳机会。通过这些有趣的活动,她不仅缓解了最初的迷茫,也变得更清醒、内心更强大。
本科时,她就参加过厦门大学的阳光心理志愿者团队,用拥抱传递温暖。经过一年的亲身体验,她也再次萌生了接力爱并传递爱的想法,希望让更多的同学从心理活动中受益。
满揣着好奇和忐忑,她参加了心理中心辅导员的面试。
面试时,被问到“最让你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她便分享了本科当团支书的经历:“大三时周围的同学因为升学压力都感到十分焦虑,我就经常组织大家一起团建,出去看日出日落、相互聊职业规划,让整个班都特别团结!”
戴锦卉与协会同学在百团大战上合影
骨子里的热情和乐天开朗的性格,让戴锦卉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博士二年级的她,成为了心理协会的会长,开始试着用自己的真心,给别人带来片刻内心的宁静。
“这是一群很有爱和想要被爱的人”
刚接手协会的工作,戴锦卉坦言:阻力很大但却并不孤单。
起初,她不熟悉工作模式和组织架构,和协会里的骨干交流也不够多,许多事情都需要亲力亲为。经历了一阵手忙脚乱后,她意识到症结所在,开始有意识地和骨干们先交朋友。
“刚开始半个学期,我一直在和骨干们交朋友,了解他们加入协会的动机、了解他们之前在协会都做了什么、擅长什么。”正是这种真诚的态度,让她很快打破了僵局,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发掘每个人的闪光点,让大家都能在协会里发挥专长。”
从独行到同行,协会的工作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步入正轨。戴锦卉也终于能抽出时间来,真正思考协会的定位。
在与周围小伙伴交流的过程中,她发现很多人都有相似的经历。或是在家人和朋友身上、或是在自己身上,由于对心理健康问题有了一定程度的觉察,大家才想要加入心理协会,希望能更深入地去了解其背后的科学依据和应对策略。
她也感同身受:“我希望协会成为一个互相吐露彼此心声的地方。当身边的同学出现困惑和困难时,不论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我们都能耐心地倾听他内心的想法,以最大的善意给予理解和支持。”
在她的描绘中,心协是一个温暖的港湾,而小伙伴们一声声“你已经很棒了”“你可以的”,这些温柔到发光的肯定话语,串联起一股股治愈心灵的能量。
2024年寒假,戴锦卉牵头组织了一次心理成长类的社会实践。与普通的实践不同,这次实践招募的是对心理问题有探索欲、有困惑的同学,除了参观交流,更注重由内而外的心灵成长。
“触及真心·万物生灵”社会实践
一周的时间,她和支队的成员们一起读书、喝茶、冥想,彼此分享成长的困惑和烦恼,在街采中克服交流障碍、在自然中治愈焦虑不安。
“放下一切压力,在这样一个纯粹的环境下交朋友,机会很难得。”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带队老师的一句形容:“当时老师说,我们是一群非常有爱和想要被爱的同学。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找到了很多有共同想法的伙伴,也更有动力一起去做有意义的事。”
实践的主题叫做“触及真心·万物生灵”。顾名思义,用真心换真心。这也是戴锦卉在心协能快速找到“归属感”的秘诀。
在松弛感里同意外与焦虑和解
谈及身上最大的性格特质,尽管“松弛感”是朋友对她一致的肯定,但戴锦卉却说:“在心协,保持松弛感也有秘诀。”
戴锦卉参与辅导员培训
刚成为辅导员时,心协的品牌活动“清心茶话会”急需主持人撑场。找不到主持人怎么办?活动要不要暂停?面临着人员短缺的压力,尽管已经亲自上阵,但戴锦卉也常感到分身乏术。
有一次一位师兄主持的活动,临开始前十几分钟,才发现原先用于活动的一整套茶具丢失。戴锦卉收到联系时,已是箭在弦上。等她赶到活动现场,比既定时间晚了半小时。可看到依然耐心地等待在教室里的同学,内心的焦虑瞬间被大家的真心瓦解。
师兄临时买来了保温壶、茶包、一次性纸杯;把纸杯的背面戳个大洞,就能充当插花的花瓶。茶话会的氛围依然热烈,同学们的评价依旧积极。
“活动的形式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家愿意参与活动的诚意。从那之后,我也学着接受意外的发生,不再因盲目的焦虑而手足无措。很多意外都是有办法解决的。”
后来,戴锦卉和师兄抛弃了原先笨重的道具,改为了便携式的装备。正如活动中她吸取到的经验一样,适当舍弃外在的形式,更多地去关注活动的内核。
通过一次次的茶话会,戴锦卉吸引到了更多愿意参与进来成为主持人的朋友,团队的力量也愈发壮大。
最初,她主持过一次以异地恋为主题的茶话会,也曾因为hold不住大家的负面情绪而需要老师来救场。随着活动举办次数越来越多,她从新手变成熟手,在破冰环节的设计、交流节奏的把控上越来越得心应手。
“在我主持的一次以拖延症为主题的茶话会上,吸取之前的经验,开场破冰我就让大家给拖延症对自己产生的困扰程度打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位同学先分享。我其实也是个拖延症患者,所以特别有共鸣,也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验和体会,因此收获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心理活动,放松身心、收获快乐,戴锦卉还策划了“校园广场舞”活动。看着大家纷纷甩掉身上沉重的包袱,在旋律和舞蹈中尽情释放压力,这让原本担心活动不受欢迎的她松了一口气。结束时,她在微博上看到陌生的朋友第一时间为广场舞活动点赞,心中暗自窃喜。一切辛苦都好似找到了意义。
在清华大学东操举办校园广场舞
“当时提出要办广场舞,其他的老师同学担心没什么人报名,但我总是‘迷之自信’,认为要按至少上百人的规模来准备。”现在回想起来,她身上的自信和乐观,也是保持松弛感的必要条件。
尽管已经从心协退休,但聊起过去一年的工作,戴锦卉如数家珍。
这一年里,旁人眼中的“松弛感”背后,是她偶尔一阵一阵的手忙脚乱,是面对意外发生时的稳定情绪,是对工作倾尽全力但不强求最终结果的坦然心态。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在戴锦卉常读的书——《被讨厌的勇气》中,有一个概念叫做“共同体感觉”。书中认为,把个人融入共同体是在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的关键。
学期末述职时,指导老师在评语一栏总是不吝夸赞。每当听到协会同学口中“伟大的‘戴戴’真是太棒了”,她既害羞又幸福。在她心中,正是这种相处的“甜蜜”,成为了她一直坚持到底的动力。
戴锦卉参与协会学期中实践
“如果能让老师和同学们认可我的工作,能让自己的闪光点被别人看到,我就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是有价值的。我很庆幸当时咬牙坚持下来,没有选择放弃。”
心协带给戴锦卉最大的变化,是帮助她重新认识到助人的价值和意义。
“我之前不相信人与人之间有这么多的善意与温暖,总觉得是一种过度宣传。但当我亲身体验到后,我开始主动地向他人伸出援手,与人建立温暖纯粹的联系。”
有同学喜欢把心协的工作称作是“一键登顶马斯诺需求金字塔”,而金字塔的顶端就是自我实现。戴锦卉也认为,助人是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
从前,她坚持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遇到负面情绪总是独自默默消化。自从接手心协工作后,她深刻地意识到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反而能让问题迎刃而解。
“不要总是一个人闷头研究怎么让自己变好。有时,主动地去帮别人也会收获很多。”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她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从辅导员的岗位“退休”对戴锦卉来说,并不意味着离开;相反,新的人能给协会注入更多的活力。她还会持续关注和支持着协会的活动,把助人这件事贯彻下去,把收到的爱和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戴锦卉与心协毕业生合影
聊到爆火的MBTI人格测试,戴锦卉无论怎么测试,只有属性“P”自始至终都不会改变。“P”代表英文“Percetion”,对应的是认知型人格。P人总是热衷于探索外在世界,喜欢灵活、即兴的生活方式。
她不会给未来设置一个明确的标准答案,只要遇到合适的机会就去抓住。
生活中的戴锦卉
5月,一场名为“海之声命”的音乐会在新清华学堂举办。戴锦卉去听了创作团队收集的来自全球12片海域的声音,领略了海洋的浪漫。
而她的研究方向恰恰也是海洋,虽然和心理学并不相关,但她用心中住着的大海,包容遇见的每一个人,抚平心灵的褶皱、化解浮躁与不安。
【版权声明】本文原载于“人文清华讲坛”,出于信息分享目的转载。相关权利归原作者及原平台所有,若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天津市亚金配资-免息配资平台-用杠杆炒股-杠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