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隷总都府,其实也称直隷总都署,虽是清朝的省级单位,但直隷总督却是地方上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封疆大史。
总督府建于雍正七年(1729)历经雍正、乾龙、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一座总都府,半部清代史。整座署衙按大清“前朝后寝”的规制建造,即前面是政务区、后面是生活区;分为东、中、西三路,主体建筑的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均设在中轴线上。东、西两院则是幕府院的辅助建筑,是一座典型的清代衙署建筑群。曾驻跸74任总督,从李卫到曾国蕃、李鸿章都在此留下过厉史足迹。
直隷总督府前的旗杆由两节组成,分置於广场两侧,高33.6米(10丈),挂龙旗或帅旗,象征官府的权威。听说原旗杆文革时被毁,这是后来对外开放时重建的。
我们到访的时候,是在夏天的一个上午,府前小广场上挤满了熙熙攘攘的游客,我们团大多为老年游客,凭身份证免费通过大门。宽大的前院早已人满为患,大家好不容易聚拢起来,认真听导游的讲解。小姑娘导游一身裙服,神情专注,遮阳帽下细细的汗粒洗面,耐心讲述督府的来龙去脉、大堂和二堂的功能与区别。
展开剩余71%大堂是督府的主要建筑,这里是迊接聖旨 、举办隆重盛典和重要政务活动的。布置庄重,高悬“恪恭守牧”扁额,中央摆放着公案桌椅、笔墨纸砚一应具全。体现其威严和庄重。
二堂是总督接见外地官员和议事的地方。较之大堂少了些肃穆,多了些生活气息情趣。佈置典雅精致,透露着文人的雅致与官员的格调。
三堂是官员的私密办公,接待上级及居住,亦称“退思堂”。体现内衙属性。常与厢房相连,形成家属生活区。
我突然想起历史上常说的“三堂会审”,却是与此没有关联的,那是司法、监察方面的事了。
我们随小导游沿中轴线上的建筑——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官邸和上书院一路走来,印象深刻,亦心灵震撼,特别“戒石坊”,让人眼睛一亮,原来古时的封建官僚也是十分重视廉政建设的,那“公生明”的牌坊就是最好的证明,时刻警示官员必须清明廉洁,才能处事公正清明,给百姓带来福祉。我们从“公生明”牌匾下走过,似乎也受到一次洗礼呢。
在最后的一个大厅内,看到了官场的排场和威严,一付楹联云: 俯仰不愧天地
褒贬自有春秋
左右陈列出许多显示地方官员出行时的名份和由头的铭牌。铭牌上大书——“钦差北洋通商大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都直隷軍务粮饷”、“兼管直隷巡抚事”、“武英殿总裁”、“奉旨管理河道”、“管理长蘆盐政”……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种官职名号,哪一个不让人望而生畏!何况更有最前面的“迴避”、“肃静”警牌!不仅仅是让人望而生畏,简直是要让人退避三舍了。其实,在这样的排场面前,你是连官员的面都见不到的,哪里还有什么“俯仰”“褒贬”呢?这就是封建礼教的虚伪!还是民间说的好“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
这才是真正的面目嘛!
从最后的大厅岀来时,我以为参观到比结束,不料导游小姐指着另一座大楼说:前面大楼就是原河北省政府大楼,几步之隔呢。原来原先的省府大楼是紧挨直隷总都府建没的。后来才搬迁别处了。惊异间,导游又意有所指的告诉我们:“你们还知道刘青山、张子善的案件吗?”大家自然记忆犹新,于是我们好奇地问:“他们俩是不是就曾关在这所大楼里?”小姑娘笑着说:“没有关在这里,但他们的材料和案子都是在这所大楼里整理研究的。”
原来如此!感谢导游小姑娘的良苦用心,看来现代和古代对廉政建设都是非常重视的,正面教育和反面教材比比皆是呀……此后她又指着远处的旗杆告诉我们:南面的府前旗杆是后来重建的。我们抬头望去,但见那旗杆高高地伸向天空,影影绰绰的……我打算返回经过时,一定要拍张照片纪念。谁知导游却让我们从另一个旁门走了出去……只是那高高的旗杆仍固执地矗立在我们的面前……那旗杆上飘扬的不再是龙旗、帅旗,而是鲜艳的五星红旗了!
大巴车缓缓离开总督府、离开保定、离开赵燕故地,从殷墟、丛台娲皇宫、赵娘湖、白洋淀中走了出来,一直朝南,沿着宽阔平坦的高速,迊着满天灿烂的阳光,向着鲁苏大地进发。“夜来南风起,小麦覆胧黄”。穿过遍地成熟的麦浪,我们就象是在织就的云锦中飞翔……
发布于:北京市亚金配资-免息配资平台-用杠杆炒股-杠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