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的乡野间,十五岁的吕蒙攥着刀柄,望着家中漏雨的茅屋。他的姐夫邓当是孙策麾下的校尉,可乱世之中,军饷微薄,连老母都填不饱肚子。
“与其饿死,不如搏个前程!” 少年吕蒙趁夜混入邓当的军队,却被姐夫五花大绑送回家。母亲哭骂时,他扑通跪地:“儿若战死,尸骨喂狼便是;若侥幸生还,必让母亲享尽荣华!” 邓当最终长叹一声,将他留在军中。
这年,山越叛乱,吕蒙第一次上阵便杀红了眼。战后清点,他竟单人斩杀三名叛军首级。孙策得知此事,拍案大笑:“此子胆气,可比当年我初遇公瑾!” 当即提拔他为别部司马,赐甲胄兵器。
然而,真正改变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两年后。邓当部将袁雄当众羞辱吕蒙 “乡野匹夫”,年轻气盛的吕蒙一刀将其斩杀。逃亡途中,他被袁雄旧部围困,却临危不乱,用草绳缚手假意投降,趁夜割断绳索夺马而逃。孙策非但没有治罪,反而将他调入亲卫营:“乱世之中,畏首畏尾者难成大事。”
展开剩余71%士别三日:孙权帐下的浴火重生建安五年(200 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这位年轻的主公很快注意到吕蒙:“此将作战勇猛,但谋略不足。” 他亲自赠书《孙子兵法》,并留下一句震耳欲聋的话:“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从此昼夜苦读,连如厕时都手不释卷。他独创 “以战促学” 之法 —— 每读兵法必结合实战推演。征讨黄祖时,他率前锋突袭,亲手斩杀江夏水军都督陈就,孙权大喜:“此战破敌,皆因卿熟用‘避实击虚’之策!”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与鲁肃的 “士别三日” 之会。鲁肃本以为吕蒙仍是莽夫,席间吕蒙突然问:“若关羽来袭,君将如何应对?” 不等鲁肃回答,他便铺开地图,详述 “沿江布防、奇袭粮道” 五策。鲁肃拍案而起:“子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 两人当即结拜,鲁肃更将镇守陆口的重任托付给他。
白衣渡江:改写三国格局的奇谋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吕蒙却敏锐捕捉到战机:关羽后方空虚,正是夺回荆州的天赐良机!他向孙权献上 “诈病示弱” 之计,自己称病回建业,暗中命陆逊写信恭维关羽 “绝伦逸群”。关羽果然中计,将荆州守军尽数调往樊城。
十月的长江上,吕蒙亲率精锐藏于商船之中。将士们身着白衣,摇橹如商旅,昼夜兼程溯江而上。当江陵守军发现时,吴军已兵临城下。南郡太守糜芳、公安守将士仁本就与关羽不和,见吕蒙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竟开城投降。
最绝的是吕蒙的攻心之术:他将关羽将士家属妥善安置,每日派医送药,允许书信往来。前线士兵得知亲人安好,军心大乱,纷纷倒戈。关羽败退麦城时,身边只剩数十骑,仰天长叹:“吾一世英名,竟毁于竖子之手!”
君臣相知:孙权的 “鸷鸟之喻”孙权对吕蒙的信任,远超一般君臣。吕蒙病重时,孙权命人在墙壁凿洞,暗中观察病情。见他能进食便喜形于色,若几日未动筷子则夜不能寐。甚至为他大赦天下,命道士设坛祈福。
这种信任源于吕蒙的 “国士之风”。他在合肥之战中拼死护主,在濡须坞智退曹军,在荆州战役中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孙权曾当众感叹:“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子明就是孤的‘鹗’!”
当吕蒙病逝的消息传来,孙权抚棺痛哭:“公瑾之后,孤再失一臂膀!” 这位从寒门崛起的统帅,最终以虎威将军、南郡太守之职,位列 “东吴四英杰”,成为三国史上最传奇的逆袭典范。
英雄不问出处,逆袭终成传奇吕蒙的故事,是一部寒门子弟的奋斗史诗。他从十五岁持刀从军的草莽少年,到白衣渡江的军事奇才,用二十年光阴诠释了 “学习改变命运” 的真谛。而孙权的用人之道,更成就了这段君臣相知的佳话 —— 在那个士族垄断权力的时代,东吴能鼎立江东,正是因为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不拘一格的英才。
当我们重读这段历史,看到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的战场,更是一个时代对人才的渴望与包容。正如吕蒙在《临终上疏》中所言:“夫学,犹垦田也。虽有勤苦,必有丰年。” 这或许就是他留给后世最珍贵的遗产。
发布于:浙江省亚金配资-免息配资平台-用杠杆炒股-杠杆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